创新模式 突出特色 严格标准 服务需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9-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禹”研究生论坛 研究生在卡塔尔开展国际水利工程项目顶岗实训

    南昌工程学院作为水利特色鲜明的省部共建高校,自2011年获批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水利工程和动力工程两个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以来,发挥了服务国家尤其是满足江西省水利水电行业和企业需求的作用,坚持创新模式、突出特色、严格标准、服务需求原则,以行业发展转型为导向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急需应用型人才,以服务行业企业为目标着力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鲜明水利水电行业特色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

    创新模式,推进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

    按照国家学位办《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根据国家特殊需求对本项目的相关要求,南昌工程学院自2012年开展水利工程、动力工程两个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来,坚持以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构建校企联合培养的有效机制,以人才需求和科技合作为基础,积极推行订单式或定向式培养,不断探索和创新“知识构建+工程实践”“校内培养+基地培养”“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国内实训+国外实训”4个“1+1”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制定了具有水利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围绕国家特殊需求,大力促进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产业、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一是全面实施双导师制。遴选了校内外导师172人,构建了一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适应的、校内与校外专家结合的师资队伍。二是联合制定培养方案。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联合考核研究生能力。三是联合指导学位论文。研究生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和预答辩。学位论文采用“双盲审”模式,聘请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外同行专家进行评阅,其中至少一位是来自行业的校外专家。

    突出特色,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效途径

    工程教育是南昌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亮点,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色。自2011年以来,学校共投入7000万元用于8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建设,确保每名研究生都能进入平台开展研究工作;加强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工作站和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建成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工作站8个,实践教学基地26个,投入资金1200万元建设校外固定式教学科研基地1000余亩;注重校内实践平台建设,拥有鄱阳湖流域水工程安全与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7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建设水工大厅、结构大厅、人工降雨大厅、生态科技园等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

    学校围绕研究生人才培养全过程,水利工程领域逐步构建了“121”人才培养特色,即1个基础、2项能力、1篇学位论文的体系。“1个基础”是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制定和编印了各类课程教学大纲。“2项能力”是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调质量化,即要求达到规定的1年时间、规定的实践项目和项目水平,通过工程实践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通过国外工程实训提升研究生国际化视野,通过联合申报项目提升研究生团队意识;创新能力强调普及化,研究生在毕业前均主持或参与校级以上创新课题。“1篇学位论文”强调多样化,学位论文可为工程规划、工程勘测、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产品研发、应用研究、调查报告等形式。动力工程领域探索出“三突出、二注重、一机制”的人才培养特色。“三突出”:突出工程实践特色;突出人才个性化培养;突出实践基地建设。“二注重”: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育教学改革。“一机制”:社会实践机制化。

    学校围绕“服务需求、提升质量”这一主线,形成了“一强化、二完善、三结合”的特色保障体系。“一强化”即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体责任。赋予导师培养计划决定权、学位授予建议权、培养经费支配权;严把导师选聘关、校内外导师培训关、实践能力考核关;构建导师管理、考核、激励机制。“二完善”即完善两个机制。一是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持续改进机制,突出区域和行业对人才需求、对接从业资格注册制度需求、个体专业志向和职业规划需求等“三个需求”;二是完善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培养机制,构建了校企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支撑体系。“三结合”即校内科研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学位教育标准与执业资格标准相结合、创新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在南昌工程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设立研究生创新创业园,将省级科研平台作为链接课内知识和企业实践的“试验田”;实施“三证制”,鼓励研究生毕业持有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积极获取执业资格证书;通过专家学术报告、学术交流、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基金项目等方式,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严格标准,夯实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提升工程

    南昌工程学院为了保证试点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大力实施“研究生质量提升计划30条”,积极夯实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工程伦理和人文素质教育;做好优质课程、研究生教材、案例库等建设工作;不断完善涵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加强研究生培养环节监控,形成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机制,规范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的信息反馈过程;严格中期考核,加强对学位论文的抽查和双盲审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和体系建设;实现专业学位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瞄准水利水电行业特殊需求,发挥研究生指导教师作用,不断拓宽研究生就业面;充分利用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效能,推进学习就业一体化;建立校内外导师动态考核机制和研究生淘汰机制。学校以省学位办组织的中期考核获评“优秀”为契机,不断完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范,建立一整套系统的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制度,积极提升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

    服务需求,凸显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南昌工程学院开展硕士研究生试点工作,得到了国家水利部门和江西省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水利部门在省部共建协议框架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继续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省水利部门与学校共同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双方在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等方面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学校还与水利水电行业进行“产学研用”广泛合作,选择与培养领域相关、研究水平较高、师资和条件资源充沛的研究机构或企业,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对工作站的工程设计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能力和指导力量提出明确要求,同时构建有效的校外实践监控和考核体系,规范和加强管理,创造优良实践环境,确保研究生工程实践质量。

    学校以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和实践基地为纽带,不断加强与各地方政府部门、学术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有力推动了协同开展科技攻关和社会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学校特别注重发挥研究生在科研产出方面的积极作用,专门设置研究生创新培养基金,创新基金项目与相关领域的执业资格培养衔接,取得的创新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应用前景。近年来,学校围绕研究生培养,教师和学生都取得了可喜的教学科研成果。洪恩强教授的“立足特需,构建特色,探索特质——南昌工程学院服务国家‘特需项目’实践探索”的研究报告,在2016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上进行大会报告;江辉博士获得首届“全国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南昌工程学院与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建的“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示范性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批省级创新基金项目24项,获得省级科技竞赛奖励4项,获得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1项,发表论文7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学校每年组织研究生参加“江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团队1次被评为国家优秀实践团队,两次被评为江西省优秀实践团队。

    五年来,80%毕业研究生获得各类省级以上奖励,50%毕业研究生取得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就业专业吻合度超过90%,2012级和2013级研究生全部就业,考取博士研究生6人,培养的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得到行业高度认可,深受社会欢迎。(李沛武 陈继宇)